第一句:「妈妈不要你了」
第二句:「你是捡来的」
妈妈不妨将这两句话归类为冷暴力语言,不管你是有意还是无意,它都会在孩子心灵上划伤痕迹,孩子长期遭受这种语言威胁,孩子会产生担惊受怕的情绪,没有安全感,将会抑制孩子生命潜能的爆发。
类似这种带有冷暴力性质的话语还有:
「不许哭,否则拐卖孩子的人来抓你了。」这样,孩子的情绪不但没有被接纳,反而增添了恐惧。
「男孩子怎么可以哭呢?」听了这样的话,孩子心里会产生愧疚感。
「不要哭,警察来了!」这会使孩子产生犯罪感。
这些话虽然很有可能家长、朋友们在无意识下就脱口而出了,造成的伤害确是无比巨大的,很多人不理解,这不就是一个玩笑,一个小小的警戒语,怎么会有那么大的影响?
那是因为:
宝宝生来缺乏安全感
宝宝在发育初期,胚胎会以惊人的速度制造出许多的神经元,等到妈妈怀孕后半期,胎儿大脑里一个神经元可以做一万五千个以上的连结(突触发生)。直到婴儿出生时,连结仍然没有完成,大约有83%的突触发生是在出生后进行的,直到二十岁后才完成大脑回路。因此,大脑是人类最后成熟的器官。
试想胎儿原本住在妈妈的子宫中温暖舒适的羊水里,一旦离开子宫婴儿会产生一种暴露感和敌意感,为求生存就非得要能得到照顾者(通常是母亲)的拥抱与餵养,这是安全感的起源。
因此,当家长开玩笑或者警戒孩子的时候,孩子未发育完全的大脑并不能判断什么是正确的,什么是玩笑,他们的心里反而会产生被抛弃感或者负罪感,这将侵蚀婴儿那不成熟的大脑的IQ与应付压力的能力。
安全感对于孩子有多重要?
其实孩子从一出生开始就不断观察这个世界,和主要照顾者建立依附关系。
学者哈洛(Harry
Harlow)便曾经做过一连串令人震撼的实验,他将刚出生的小恆河猴与母猴隔离,单独放在小房间中,房间内分别有一个铁丝做成的妈妈,身上有奶瓶;一个是绒布做的妈妈,身上没有奶瓶。结果发现除了饥饿时,小恆猴大多时间都依附在绒布妈妈的身上,假使把小恆猴放在只有铁丝妈妈的房间时,他会吓到不知所措……这个研究反驳了当时极为盛行的行为主义,证明了婴儿需要的东西不止是食物,他更需要安全的依附关系。
孩子大脑的神经回路同时在三个主要的脉络下发展:
第一个是他自己的先天气质、第二个是照顾者所提供的环境,而第三个(也是最重要的)则是孩子与照顾者之间的关系。照顾者与孩子的关系若是良好,往往可以弥补内在与外在脉络的恶劣状况。
如果一个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得到足够的安全感,长大后将会勇敢追求自己想要做的事情,不是为了要证明给谁看,而是自己要做的;但相反的,如果从小没有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安全感,他将过度的去寻求安全感,长大后就得不断做许多只是为了让自己放心的事,费尽力气在避免各式各样的危险。
妈咪就是宝宝的环境
当宝宝受到语言暴力的时候,妈妈应该怎么做?
1、安抚
心理学有一种学说叫做「人际关系分析」,里面曾提到人最基本的需要,其中有一项是「安抚」,它其实是可以关系到人的存亡的。在罗马尼亚有一个孤儿院,里面的衣食都提供的很充足,但是没有人会去关注他们、抚摸他们,结果那里的婴儿死亡率非常高。
家长们可以在两方面入手:一是语言上要明确的表明立场,二是行为上要与宝宝更加贴近,比如先亲亲宝贝,然后告诉他你永远爱他,不会不要他。
2、拥抱
没人比你更清楚孩子怎么了,因此当你发现孩子垂头丧气、沉默不开心的时候,一定要要有强有力的双手能拥抱自己的孩子。
为孩子营造安全感环境
当然,除了家长们自己有时候会口不择言,你们的亲戚朋友也常常会犯错误哦,比如:
第二个宝宝出生后,很多人会对大宝宝说:「你妈妈又生了个宝宝了,不要你了不疼你啦!」
几个宝宝一起玩,其中一个宝宝表现不好:「你怎么那么顽皮,一点不像其他宝宝那么乖!」
带着宝宝出去玩,累到不行,一同前行的人过来说:「看把你妈妈累的,你妈妈早就后悔带你出来玩啦!」
宝宝不小心打碎朋友家杯子,朋友说:「你孩子怎么这么皮,要是我孩子,早晚被收拾!」
等等这类的情况,我相信各位妈妈们不会陌生,这个时候妈妈要怎么做呢?
1、发生这种冷暴力事件时,最好的方式是先用语言安抚宝宝,再严肃表达自己的观点,同时尽快离开现场,转移宝宝的注意力。
2、事后再找机会与相关人交流、解释清楚自己的塬因,确立自己一贯的立场。久而久之,大家就知道怎么和你以及宝宝相处了。
3、最重要的是,要让宝宝觉得妈妈无论什么情况下,都会爱护着他!
在此过程中,身为主要照顾者的你有绝大的责任,而教养从来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。但我们其实不需要也不可以是完美的父母,宝宝需要的,是一个够好的母亲,虽然好,但也会犯错,会对自己的孩子生气,会有自己的需要。母亲必须知道自己的重要以及限制,才能大声地要求旁边的人说:我的孩子需要一个能够带来安全感的空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