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源网络
立秋」就是指暑去凉来,意味着炎热会逐渐远去,但同时让人备受煎熬的秋燥也会随之而来。不少人会感到咽鼻干燥不适,为此,小天向妈妈推荐几款立秋后适合宝宝多吃的水果,~让宝宝在秋天少生病。
如何有效的吃水果?
1、白天吃水果比晚上吃好
晚上宝宝的代谢活动相对比较少,代谢量也比较小,而有些水果的含糖量并不低,储存起来可能会导致发胖。可以的话,还是推荐宝宝上午吃水果,因为这是人体营养需求最旺盛的时候。
2、两餐之间吃水果最好
其实水果在两餐之间吃是最好的,饭前吃水果会影响食慾;饭后吃水果,会影响消化尤其是肠胃不太好的人,建议饭后1小时再吃水果。因此水果在两餐之间吃,既保证了营养的吸收,又避免了空腹对脾胃的刺激。
3、控制好量
寒性水果摄入过多引起胃寒、拉肚子;热性水果容易造成上火;即便是温性的水果,摄入过多会导致营养不均衡。
此外过多摄入水果也会导致主食、蛋白质等其他营养素摄入较低。比如:每天吃橘子不能超过3个。
4、注重水果搭配
水果可以「寒热搭配」,比如榴槤吃多了上火,最好的办法是搭配吃山竹。山竹素有「水果王后」之称,特点是清热去火。
5、水果烂一点都不能吃
水果放久了忘记吃,会有一点点腐烂的部位,许多人会把腐烂的部分剜掉再吃,以为这样没什么问题。但这样完全是错的,因为烂了的水果产生的展青霉素能扩散到果实的其他部位。所以,把霉变部位去除再食用也不安全。
立秋这些水果最养人
秋梨
在秋季气候干燥时,人们常感到皮肤瘙痒、口鼻干燥,有时干咳少痰,每天吃一两个梨可缓解秋燥,有益健康。
研究发现,吃较多梨的人远比不吃或少吃梨的人感冒机率要低。现在空气污染比较严重,吃梨可改善唿吸系统和肺功能,保护肺部免受空气中灰尘和烟尘的影响。
1、生吃:胃肠功能差的宝宝不宜多吃,吃梨的时候最好水煮,把梨肉和汤一起吃掉最好。
2、榨汁:直接榨成梨汁,或者加胖大海、冬瓜子、冰糖煮饮,具有滋润喉头,补充津液的功效。
3、冰糖蒸梨:滋阴润肺,止咳祛痰,对嗓子有很好的润泽保护作用。
4、秋梨膏:把梨切块,和百合、蜂蜜搅拌后隔水蒸成膏状。
5、梨汤:去核加入川贝、冰糖熬水,对缓解咳嗽有明显的作用。
葡萄
人体在经历了炎热潮湿的夏季后,体内内热重、身体困乏,葡萄有很好的利小便的功效,适当多吃一些,可以帮助人体消除内热。
1、生吃:把葡萄放进洒了面粉的水里,浸泡后能有效去掉葡萄上的白霜。吃完葡萄后最好漱口,残渣易造成龋齿。
2、葡萄汁:葡萄籽可以提高免疫力,养颜美体,但是直接吃人体难以消化,所以可以将葡萄整个榨成汁喝掉。
3、葡萄干:葡萄晒干后,铁和葡萄糖的含量相对增加,是儿童、妇女和体弱贫血者的滋补佳品。
香蕉
因为香蕉润肠,促进肠胃蠕动,所以便秘吃香蕉就对了。此外香蕉还是抗抑郁的良果,香蕉所含的泛酸等成分是人体的「开心激素」,能够减轻压力,解除忧愁。
1、生吃:香蕉易于宝宝消化,既能提供各种营养素又不会让人发胖,能够预防神经疲劳。
2、香蕉干:烘干过的香蕉切片,是宝宝爱吃的美味小点心,又不失营养。
3、香蕉小饼:香蕉半根,蛋黄一个,小麦与玉米面粉各一勺,碾碎搅拌后加两勺水静止十分钟,用汤匙舀一定量用平底锅小火无油慢煎,饼面起小孔后翻面,过一会就能出锅了,用这个给宝宝当营养早餐再好不过了。
石榴
石榴含有丰富的矿物质,还有花青素和红石榴多酚两大抗氧化成分,还含有维生素C、亚麻油酸以及叶酸等,能够为我们的肌肤迅速补充水分。
1、生吃:小孩却不宜多吃,老人和肠胃功能弱的人亦不能多吃,一天最多吃半个。正常人一天最多吃1个石榴,因为石榴中果酸含量很高,吃多了对牙齿和肠胃都会造成伤害。
2、石榴汁:将石榴捣成汁或者煎汤饮用,能达到清热解毒、润肺止咳的效果。
苹果
苹果富含维C、维E、多酚和黄酮类物质,它们都是天然抗氧化剂,对身体健康极为有利。
1、生吃:吃苹果别啃苹果核!
2、蒸着吃:苹果蒸着吃不仅美味,还具有防凉止泻的效果。可将苹果带皮切成小片,放入小碗中隔水蒸5分钟即可。
立秋这样养生
1、养生谨防「秋老虎」
立秋后,暑气一时还很难消,天气逐渐转向干热。今年立秋仍处在「三伏天」内,有人说:「秋后一伏热死人」不是没有依据的。因此这个时节,要注意防暑降温,因此喝些绿豆汤,或者吃些莲子粥、薄荷粥是很有益处的。
2、立秋还须防治「空调病」
立秋以后,早晚天气偏凉,稍不注意,就会出现腹痛、吐泻、伤风感冒、腰肩疼痛等症状。
可以把空调开除湿或者避免正对空调直吹。这样,既可降温祛暑,又可预防空调病。
处在空调环境中的人们经常喝点姜汤。生姜具有发汗解表、温胃止呕、解毒三大功效,可有效防治「空调病」。
3、食品、衣物防霉变
立秋之时降雨增加湿度大,天气闷热,食品、衣物很易发生霉变。
一般来说,如果气温达到35℃以上,而相对湿度在70%以上,就很容易产生霉变。食用霉变的食物后会发生胃肠疾病,如腹泻、呕吐、肠炎和痢疾等。
易霉变的水果有:桃、香蕉、甘蔗等。衣物、床单、被褥发生霉变,同样会导致皮肤过敏。